日均10家海外品牌通过天猫来华,商标问题却成阻力

阅读:658 2019-09-25 11:19:04

前段时间Costco入驻上海刷爆网络,惊叹中国顾客消费能力之余,越来越多的海外品牌正在“复制”Costco的成功。


海外品牌来华第一步:天猫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Costco的成功也并非一蹴而就,除了品牌本身有足够的影响力之外,早在2014年,Costco就已经通过入驻天猫国际,试水中国市场。


如此“神”操作的不止Costco,今年1月,日本国民品牌镰仓衬衫入驻天猫;7月,瑞典H&M集团旗下服饰品牌&Other Stories在天猫开出官方旗舰店;8月,美国环保时尚品牌Everlane入驻天猫国际。


9月19日,阿里巴巴平台披露,过去半年,超过1500个海外品牌通过天猫首次进入中国市场。


天猫国际数据显示,过去5年,天猫国际共引进80个国家和地区、超23000个海外品牌,其中80%是首度入华,也就是说,平均每天就有10个海外品牌,通过天猫国际首次进入中国市场。


海外品牌来华第一关:商标


尽管Costco从1996年就开始在中国布局商标,针对包括“COSTCO”“好市多”在内的商标,进行了多达247次的申请,但百密一疏,“好市多”由于没有拿下第35类广告销售、第38类通讯服务、第39类运输贮藏、第42类设计研究等服务上的商标注册,使得Costco刚开始进军中国后,被迫放弃“好市多”的译名,改用“开市客”。


缜密如Costco的公司都会在商标问题上吃瘪,其他外国品牌所面临的问题更加严重。


拜耳集团旗下的防晒霜Coppertone“水宝宝”,2016年遭人抢注,并在电商平台上被恶意投诉;韩国化妆品知名品牌Hera 进军中国,只能改名为“赫妍”,因为被中国消费者熟知的译名“赫拉”已经遭到抢注;此外,日本防晒品牌ANESSA、韩国彩妆品牌ETUDE HOUSE、美国护肤品牌KIEHL’S,在品牌LOGO或中文名称上均遭到了国内品牌的抢注。


商标被抢注的问题短时间内无法避免。企业只有提高知识产权意识,尽早布局,才能将损失降到最低。


而随着越来越多的海外品牌进军中国,企业在知识产权问题上越来越积极。国家知识产权局在2019年第一季度新闻发布会上公布,2018年,国外在华商标申请量为24.4万件,较上年增长16.5%,呈现较快增长。


同时,天猫等电商平台也在大力辅助企业解决商标问题。如2017年阿里巴巴协助德国Zirkulin品牌,最终使北京某公司抢注的“滋可利Zirkulin”被宣告无效。


国内品牌遭遇相同问题


海外品牌来华会遭遇商标被抢注的问题,同样,国内知名品牌在海外遭抢注的情况也十分严峻。


2018年,中国企业申请马德里商标国际注册6900件,位列全球第三,而在2008年,中国企业申请马德里商标国际注册1574件。


可以说,中国企业热衷海外申请注册商标是近几年才兴起的。在此之前,中国品牌遭海外抢注的情况屡次发生,如“青岛啤酒”在美国被抢注, “竹叶青酒”在韩国被抢注, “英雄”金笔、“狗不理”在日本被抢注,当然,这种情况在当前依然时有发生,如最近“茶颜悦色”在韩国被抢注。


往好的一面来说,中国品牌之所以频频遭到抢注,恰恰体现了中国品牌的价值提升,因为抢注商标的目的,在于抢注者能够获得巨大的利益。但无论如何,中国品牌遭到抢注始终是损失,哪怕通过法律手段抢回商标,也很容易因为时间成本原因而失去市场。


所以不管是海外企业还是国内企业,在扩充国际市场的时候,商标等知识产权尤为重要。企业在进行市场调研,产品提升的同时,也应全方位保护好商标,也许产品质量会影响企业发展,但商标问题不应该成为制约企业的阻力。

image.png

相关文章
{{ v.title }}
{{ v.description||(cleanHtml(v.content)).substr(0,100)+'···' }}
你可能感兴趣
推荐阅读 更多>
推荐商标

{{ v.name }}

{{ v.cls }}类

立即购买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