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v.name }}
{{ v.cls }}类
{{ v.price }} ¥{{ v.price }}
随着去年10月左右南昌西汉海昏侯墓发掘展示,“海昏侯热”持续升温,这带火了文物后续开发利用。有些精明的商人纷纷开始抢注这一炙手可热的商标。具体怎么回事,社文商标管家网来给您介绍介绍。
登录中国商标网,查询后发现大量以“海昏”“海昏侯”“昌邑”“昌邑王”等词的商标申请,并且申请时间几乎都是在2015年的10月至12月间,正是此文物发掘的时间。申请相关商标的商家,既有江西省当地的企业,也有其他省的企业;而商标申请注册的类别,囊括了“食品、饮料、服装、珠宝、餐饮”等各大类。通过检索发现,两个字的“海昏”商标已经于2011年被注册成功,用作江西永修县的一个茶业品牌,商标有效截止日期一直到2021年8月27日。
文物商标被抢注,已经屡次发生。岳麓书院被注册为烟草商标、西安兵马俑被注册为马桶商标、河南博物院镇馆之宝“莲鹤方壶”被注册为酒类商标、“明孝陵”等商标被杭州一家制造公司注册并拍卖、浙江的“十里红妆”商标也发生了7年的纷争……这些文物商标被抢注,也引发了不少争议。随着文物衍生经济越来越被社会关注,文物商标注册机制上的不足也进一步凸显。
由于我国商标注册遵循在先原则,对于文物商标注册,《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实施条例》并没有相关规定,所以这让一些人有机可乘。
在这个方面,北京故宫博物院的做法具有借鉴意义。故宫博物院拥有的7个注册商标中,其中“故宫”和“紫禁城”的申请是在1996年由当时故宫博物院下属的北京故宫文化服务中心做出的。与北京故宫文化服务中心相比,这样的组织特殊性在于,一方面其属于非营利性质的公益组织;另一方面其不隶属于博物馆而具有独立性。
对此,业内人士表示文博行业应加强文物知识产权意识和法律意识,更好地开发利用文物的权益。
知识产权保护在中国还处于发展中阶段,中国的知识产权研究开始的比较晚,因而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显得有些薄弱,在法律上,中国知识产权保护的条文虽然已经达到相当的高度,但事实上,并不能起到相应的效果;在社会上,国民对知识产权保护的意识比较薄弱,因而很多时候法律也只能以儆效尤,但是,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归根结底还是需要全民意识提高,每个公民都有了知识产权保护意识,这样法律实施起来才能够顺利。
(版权声明:本文属社文商标管家网原创文章。任何平台转载或引用需注明来源,侵权必究。)
(责任编辑:灰灰)
相关资讯:
社文商标管家催生知识产权行业新亮点
专家支招:商标被抢注如何要回?
商标注册成“吸金”热门社文商标与58企业邦达成战略合作
“免费注册商标”——吃不了兜着走的免费午餐
如何开展有效的商标监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