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v.name }}
{{ v.cls }}类
{{ v.price }} ¥{{ v.price }}
“到2025年,武汉知识产权创造数量质量在全国副省级城市中实现进位赶超,在中部省会城市中保持领先地位。”近日,《武汉市知识产权“十四五”规划》(下称《规划》)发布。根据《规划》,武汉市将全力建设全国一流知识产权强市,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被设立为超全国目标一倍。
《规划》主要目标要求,到2025年,武汉市知识产权创造质量、运用效益、保护效果、管理水平、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企业运用知识产权参与竞争能力进一步增强,知识产权对经济、社会、产业发展的贡献更加明显,对武汉市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和长江经济带核心城市支撑作用进一步显现。《规划》提出,要构建支撑城市未来发展的自主创新体系、产业创新体系和良好创新创业生态环境,建设全国一流知识产权强市,推动武汉市形成具有全球影响力、强大创新力、显著辐射力的国家创新型城市的基本框架,推动武汉市成为促进我国中部地区崛起和长江经济带建设的重要战略支点。
在知识产权创造数量和质量方面,《规划》提出武汉市要实现数量和质量“双提升”,核心专利、知名品牌、优质地理标志、精品版权、高水平集成电路布图设计等高价值知识产权拥有量明显增加。到2025年,武汉市发明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分别突破4.5万件和1.7万件,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达28件,商标有效注册量达到50万件,马德里商标国际注册申请量达到300件,地理标志总量达到45件,通过《专利合作条约》(PCT)途径提交的国际专利申请量达到2500件。
值得一提的是,《规划》中提出的武汉市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28件,这超过《“十四五”国家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规划》提出的全国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12件一倍以上。
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规划》提出,知识产权司法保护、行政保护与社会化纠纷解决机制更加健全,严保护、大保护、快保护、同保护协同推进,保护状况社会满意度大幅提高。到2025年,武汉市专利侵权纠纷行政裁决试点示范区达到5个,知识产权基层保护工作站突破30个,在全国城市营商环境评估知识产权指标中保持副省级城市前列。
《规划》还提出,武汉市的知识产权运用能力效益要实现“再升级”,有效融入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对产业转型升级的支撑作用显著提高,“产学研用”知识产权转化运用链条逐步完善,知识产权交易更加顺畅。到2025年,武汉市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额突破30亿元,知识产权证券化储架规模突破35亿元,全市专利密集型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13%。
不仅如此,武汉市的知识产权服务聚集区将形成“多点并进”格局。《规划》明确了武汉市知识产权服务业营业收入年均增长10%,建成一批专利密集型产业和优质知识产权运营平台。到2025年,武汉市将初步建立起与国家中心城市、长江经济带核心城市和国际化大都市地位相匹配的知识产权运营服务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