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v.name }}
{{ v.cls }}类
{{ v.price }} ¥{{ v.price }}
近日,《泉州市“十四五”知识产权发展专项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正式印发,现就出台背景、主要内容、主要特点解读如下:
出台背景
“十三五”期间,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泉州知识产权工作圆满完成各项指标,并取得“5124”的突出成绩:
一是5项“国字号”荣誉。获批国家知识产权运营服务体系建设重点城市;获批建设全省首个国家级知识产权保护中心——中国(泉州)知识产权保护中心(以下简称保护中心);在2020年全国营商环境评价中,泉州市知识产权创造保护和运用指标进入全国前20位,成为该指标领域全国标杆城市;泉州市知识产权局被国家知识产权局、公安部授予“全国知识产权系统和公安机关执法工作成绩突出集体”;国家知识产权局商标业务泉州受理窗口(以下简称泉州商标窗口)获国家知识产权局商标局“商标受理工作先进”表扬。
二是1项指标居全国首位、2项指标全国领先。至2020年12月,全市有效注册商标量达51.5万件,突破50万大关,首次跃居年度全国地级市第一位;驰名商标量159件,马德里商标国际注册量1048件,均居全国地级市前列;“安溪铁观音”地理标志商标竞争力不断增强,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发展典范。
三是4项全省领先指标。全市专利申请和授权量连续10年位居福建省设区市首位;至“十三五”末全市共有2500多件商标、专利质押贷款项目获得超过50亿元的质押融资额度,位居福建省前列;“培育专利密集型企业”作为可复制推广改革创新政策举措,在福厦泉片区内推广;截至2020年12月,全市版权作品登记量累计近29.9万件,连续10年位居福建省首位。
“十四五”时期,泉州知识产权工作面临前所未有的新机遇、新要求和新任务。泉州市第十三次党代会作出建设海丝名城、智造强市、品质泉州的战略部署,知识产权在支撑和引领创新发展、打造区域性创新高地中的作用更加凸显。如何更好地发挥既有基础和优势,做优强项,补齐弱项,谱写泉州高质量发展超越的知识产权篇章,是此次《规划》谋篇布局的重点所在。
主要内容
《规划》共四大部分内容:
第一部分:发展基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全面总结“十三五”知识产权发展保护成效,分析“十四五”的机遇和挑战。
第二部分:总体思路与发展目标,从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发展目标3个层面作了阐述,其中“发展目标”紧扣《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纲要(2021-2035年)》要求,从知识产权创造、保护、运用、服务方面设定了10项核心指标,为未来发展提供量化指引。
第三部分:主要任务和重点工程,前者包括提升知识产权管理能力、提高知识产权创造能力、强化知识产权全链条保护、提升知识产权转化运用效益、构建知识产权服务全链条、打造知识产权文化高地6项内容,后者包括知识产权强企工程、知识产权助力产业发展工程、专利运营促进工程、商标品牌提升工程、地理标志助力乡村振兴工程、版权和文化兴业示范工程、知识产权人才培育工程7项内容。相对主要任务,重点工程更加具体化和项目化,方便实践操作。
第四部分:保障措施,从“加强组织领导、加强工作保障、强化监督考核”三方面完善落实机制,确保《规划》有序有效推进。
主要特点
01
体现时代特色
《规划》紧扣高质量发展等时代主题和当前各项热点。在高质量发展方面,前述10项核心指标涵盖了每万人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有效注册商标量、版权登记量、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和地理标志商标量、知识产权维权援助和调解(仲裁)案件等多项内容,确立了知识产权发展保护“数量向多、结构向优、运用保护并重”的鲜明导向。在紧扣当前热点方面,《规划》也做了一系列制度设计,如围绕“双碳降耗”战略目标和启动实施碳达峰行动,提出通过“减碳、零碳”专利技术的研发、引进、吸收,通过相关知识产权工具的应用,推进石化、纺织、建材等产业超低排放改造,大力发展清洁能源、新型储能、节能环保产业,推动高能耗产业的技术革新、资源整合、智能管控,做好节能减排的“减法”、提高产品“绿含量”的“加法”、应用推广新能源新材料的“乘法”。
02
体现创新特色
《规划》着眼于为知识产权发展注入金融力量,提出多项知识产权金融创新政策和举措,包括推动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风险补偿机制运行,缓释小微企业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风险,推进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保证保险;破解地理标志商标所有权与使用权“两权分离”的难题,推动开展地理标志商标质押融资及其风险补偿试点工作,助力乡村振兴;有效运行知识产权运营基金,以投资方式支持知识产权运营中的二次布局、商业化开发、成果转化、优质创新项目引进等活动;积极探索知识产权证券化业务,以高价值专利组合、高知名度商标等为基础构建知识产权底层资产,审慎稳健推进相关工作,推动知识产权证券化产品落地。
03
体现区域特色
从泉州对台的“五缘”(“地缘近、血缘亲、文缘深、商缘广、法缘久”)优势出发,《规划》提出,优先支持在泉台资专利代理机构到保护中心备案登记,优先支持在泉台资企业通过保护中心提交专利快速预审服务申请,缩短专利审查时限,探索在泉州商标窗口设立台资企业办事绿色通道。鼓励支持台资知识产权代理、运营、评估、投融资、分析评议、法律维权等高端服务机构落地泉州。鼓励台商在泉设立经营主体,方便办理知识产权事务。认真分析泉台两地“农、工、商”产业发展中的互补点和交集点,推动两地在地理标志商标、农产品商标、专利运用等领域相向而行,实现保护合作与人才交流的融合升级。为充分运用好保护中心这一全省首个国家级知识产权保护中心,《规划》部署加强保护中心建设和运行,面向智能制造、半导体领域开展专利快速预审、快速确权工作,加快专利的创造、储备和布局,吸引更多国内外智能制造、半导体领域龙头企业入驻泉州,增强产业发展外部吸引力和内部凝聚力。针对泉州科创型中小企业多的特点,《规划》提出,引导产业龙头企业专利申请从“树冠、树叶型”外围、浅表层技术向“树干、树根型”关键、核心层技术转变,完善“根深才能叶茂”的专利架构布局;帮扶中小微企业以“专、精、特、新”技术为重点,提升专利的数量、质量与“含金量”。
04
体现产业特色
“六三五”产业新体系是未来泉州发展的重要驱动力,《规划》从为培优做强“六大主导产业”注入知识产权新活力、为培育壮大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具有重大变革前景的未来产业提供知识产权新动能、为加快发展五大现代服务业奠定知识产权新基石三个层面,谋划知识产权与产业的互动互促发展。如在为培优做强“六大主导产业”注入知识产权新活力方面,《规划》提出从纺织鞋服等六大主导产业的产业集群规模出发,遵循产业结构演进规律,引导和帮扶企业以知识产权为抓手,加快改进产品、改造工艺、改善管理、改革流程,实现效率更高、质量更优、成本更低的制造,创造品质更佳、颜值更美、附加值更高的产品,在圆满回答“需求牵引供给”新问卷的同时,积极回应“供给激发需求”新命题。
05
体现商标特色
商标是泉州知识产权工作的一大亮点,为构筑引领创新的“商标品牌矩阵”,《规划》立足泉州企业商标注册量大、商标意识强、商标与产品联系紧等特点,以培育“泉州品牌”、打造“品牌泉州”为目标,提出“七个一”措施:即建设好一个商标服务窗口(泉州商标窗口)、创建一批商标品牌指导站、制定和实施一系列商标品牌发展指南、培育一批区域商标品牌、建立一套以商标为主线的产业协作机制、构建一个较完备的商标海外维权服务体系、扶持一批重点商标品牌,以进一步巩固和深化企业打不垮、抢不走的商标品牌优势。
文章来源:泉州市市场监督管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