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v.name }}
{{ v.cls }}类
{{ v.price }} ¥{{ v.price }}
众所周知,企业若是成功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既能够提升品牌形象、促进企业市场价值,还能享受税收减免优惠政策等等。但是,在认定高新技术企业的过程中很多老板都有这样的疑问:
高新认定一定要有30%以上大专学历吗?
高新认定的知识产权一定要拿到证书吗?
高新认定的有效期刚好是三年吗?
……
误区1
大专以上学历人数占比总数30%
在旧版(2008版)高新认定办法中,其中一条是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人员占企业职工总数的30%以上,这个在2008年以前是硬性要求,如今没有学历方面的要求了。
误区2
要有特定数量的专利
高新技术企业是一定需要有知识产权的,但是并没有硬性表示一定需要有六件实用新型专利或一件发明专利,但知识产权的数量的越多相对会越好。所以企业若是只有一件实用新型专利,也是可以申请高新技术企业的。
误区3
知识产权只能使用一次
有些企业会认为,知识产权今年认定时使用过了,那么明年就不能用了。其实,发明专利是可以用来多次申报使用的,只有实用新型专利仅限使用一次。
误区4
知识产权一定要拿到证书
很多企业的专利已经通过官方授权但还没有领到证书,以为不能申请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从而错过了申报时机。正确的做法是:只要通过官方授权的专利,即使没有领到证书可以将《办理登记手续通知书》或《授予专利权通知书》配合专利登记费及年费的缴费证明也可视同获得证书。
误区5
知识产权一定要在认定前三年获得
如2019年申请高新认定,2011年获得的知识产权也是可以的,只不过如果是二类知识产权如实用新型、外观、软件著作权等必须要确保之前没有用于过高新认定即可,因为二类知识产权只能使用一次。
误区6
首次认定很难,复审相对简单
在最新的高企认定办法中,并没有“复审”这个概念了。现如今,只有初次认定和重新认定了,并且这两者的要求和流程都是一样的,所以并不存在初次认定很难,复审相对简单这件事。
误区7
研发费用占比每年都要达标
根据高企认定办法中的规定,研究开发费用占比是企业近三个会计年度的研究开发费用总额占同期销售收入总额的比值,且最近一年销售收入小于5000万元(含)、在5000万元至2亿元(含)、在2亿元以上的企业,在对应阶段的研发费用比值分别不低于5%、4%、3%要求。
比如,某企业2019年主营业务收入为4568.23万元,其他业务收入为500万元,营业收入为5068.23万元(主营业务收入+其他业务收入),该企业申请认定的研发费用占比要满足第二档4%要求,是申请认定前3个会计年度的研发费用占销售收入,而不必每年的占比都符合。
误区8
刚好3年的有效期
高新的重新认定是以三个年度为一个周期,每过三个年度,就要进行重新认定,否则证书将会失效。但千万不要被证书上的认定日期迷惑了,只认年份,不认月份及日期,意思是说2016年的证书,无论它是1月1日发证还是12月31日发证,2019年都要重新认定。
比如说某公司高新证书上的发证时间为2016年12月31日,但也要在2019年科技厅公布的批次时间内完成重新认定,而不是要等到12月31日再去重新认定,因为那时可能就不会受理了;又比如说某公司高企证书上的发证时间为2016年1月1日,也就要在2019年科技厅公布的批次时间内完成重新认定,而不是2018年就重新认定,即使这个证书看起来似乎已经超过三年有效期,也是不影响享受高企的相关政策的。当然一般证书的发证时间都在下半年,这种情况可以忽略不计,但如果真的发生了,也不影响。
误区9
研发组织管理水平是送分
在高新认定过程中,一说到“研究开发组织管理水平”这个话题,相信不少企业或申报专家对此不屑一顾:这东西有啥技术含量?这不就是那个传说中的“送分童子”吗?不就是在高校找个领导弄个产学研合作协议盖个章然后通过百度下载一大堆看起来高端大气上档次的研发管理制度就好了吗?其实不然,如果您真的这么想,除非您的企业知识产权以及成长性非常之好,否则认定不通过是极有可能的。众所周知,只要同时满足了高新认定的八大条件之后,企业创新能力评价共计100分只要达到71分即可通过高新认定。企业创新能力主要从知识产权30分、科技成果转化能力30分、企业成长性20分、研究开发组织管理水平20分等四项指标进行评价。知识产权和企业成长性共50分属于硬指标,美化包装的空间不大。而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和研究开发组织管理水平共50分属于软指标,发挥空间相对较大,能否通过认定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软指标的撰写和发挥。
误区10
成长性指标考核总资产
成长性指标考核净资产和销售收入两项指标,总资产和净资产是有本质差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