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评职称,跨不过去的技术职称申报材料,许多人首先想到就是“论文”,但随着最近几年打破“唯论文论”的潮流,期刊和专利逐渐引领了评审加分项的潮流。
核心期刊、SCI、EI等期刊费用高昂,且通过率极低;而“专利”作为评审中的加分项,具有费用低,且授权率高的优点(主要是指实用新型专利)。
专利作为知识产权成果的一种表现形式,其专利权是专利权人有效时间内技术方案或设计方案技术在授权国家及地区的垄断权。
从专利申请审查周期来看,发明专利需要2年左右,实用新型专利一般需要6-8个月,外观设计专利需要4-8个月,用时都较长,需要提前做好准备,切勿临时抱佛脚。
发明人申请获得专利权,是一种无形的财产,专利可以申请科技进步奖或者科研成果,能诠释部分个人和社会价值。
在职称评审中,有专利可以加分。专利申请难度及成本相对于论文和期刊较低,还可以获得当地资助。
如果申请专利获得科技进步奖或科研成果等荣誉,则可以破格申报职称。
专利权保护的是新技术方案,所以需要与申报人工作及申报专业对口,这样才能在评审材料时发挥作用。
从专利类型上来说,发明专利属于一类知识产权,实用新型专利和外观设计专利属于二类知识产权,评的职称等级越高对于专利的含金量要求也越高,但发明审查时间比较长,授权率相对低,费用比较贵,这个需要权衡申请专利的类型。
在职称申报中,中级职称是发明人之一即可,高级职称则要求是第一发明人或独立发明人,才能获得加分,具体以申报专业评审条件细则为准。
从时间上来说,申请时间需是申报人任职期间,在评职称前获得,同时要保证专利权有效。
(1)工程师任职资格评审条件:获得交通及其相关专业专利1项。
(2)高级工程师任职资格评审条件:获得交通及其相关专业专利2项。
(3)正高级工程师任职资格评审条件:获得交通及其相关专业发明专利1项和交通及其相关专业实用新型专利3项。
(1)工程师任职资格评审条件:获得1项以上本专业相关的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或外观设计专利。
(2)高级工程师任职资格评审条件:获得国家发明专利2项以上(排名前五),其中1项转化实施(以专利证书、转化效益证明为准);或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3项以上(排名前五),其中2项转化实施(以专利证书、转化效益证明为准)。
(1)副教授任职资格评审条件:获得授权发明专利2项,或有1项发明专利获得国家优秀及以上奖励;或国家软件著作权或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3项(排名第1);或获新品种1项(排名第1)。
(2)教授任职资格评审条件:获得授权发明专利2项,或有1项发明专利获得国家优秀及以上奖励;或国家软件著作权或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3项(排名第1);或获新品种1项(排名第1)。
正高级实验师任职资格评审条件:研制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仪器设备、实验装置、专用软件等,且获授权发明专利2项,或实用新型专利4项。
(1)助理研究员任职资格评审条件:作为主要完成人获得与自然科学研究相关的授权发明专利、软件著作权、集成电路布图设计、省级以上审(认)定或登记的作物新品种1项以上。
(2)副研究员任职资格评审条件:作为主要完成人获得与自然科学研究相关的授权发明专利、软件著作权、集成电路布图设计、省级以上审(认)定或登记的作物新品种等1项以上。
(3)研究员任职资格评审条件:作为第一完成人获得与自然科学研究相关的授权发明专利、软件著作权、集成电路布图设计或省级以上审(认)定或登记的作物新品种2项以上。
(4)破格申报副研究员评审条件:作为第一完成人获得与自然科学研究相关的授权发明专利、生物新品种权、软件著作权、集成电路布图设计等认定或证书2项以上。
(1)高级工程师任职资格评审条件:获得具有显著经济效益的专利1项以上,并有专利证书和专利实施单位的证明。
(2)正高级工程师任职资格评审条件:获得国家授权的发明专利2项以上,并取得显著经济和社会效益。
(3)破格申报高级工程师评审条件:获得国家授权的发明专利3项以上,并取得显著经济和社会效益。
(4)破格申报正高级工程师评审条件:获得国家授权的发明专利5项以上,并取得显著经济和社会效益。
其余未在评审条件中明确列出业绩成果有获得专利要求的,大部分都有获得“科技进步奖”等奖励要求,而专利必然是奖项申报最直接的证明材料。
由上可见,想要用专利给自己职称评定增加通过概率,我们需要提前行动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