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企业抢注自家“山寨”商标 业内:完全是被逼的

阅读:378 2019-08-29 11:18:12


事实上,不少知名企业早已未雨绸缪,注册了大量自己品牌的“山寨”商标,如可口可乐注册了“雷碧”、大白兔注册了“小白兔”、老干妈注册了“老干爹”、阿里巴巴注册了“阿里爸爸”等。对此,有知识产权专业人士指出,企业在商标注册上“山寨”自己被业内称之为“防御性”注册,是大企业的常见做法。

企业在商标注册上“山寨”自己非个案

对此,媒体记者昨日登录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商标局网站进行了查询。根据查询信息显示,知名企业注册自己品牌“山寨”商标的情况并非个案。例如,贵阳南明老干妈风味食品有限公司名下,除老干妈、陶华碧老干妈等大家耳熟能详的知名品牌之外,同时也有包括“老干爹”“老干爸”“老姨妈”,以及“陶老干爹”“陶老干爸”“陶老干爷”等注册信息。四川省宜宾五粮液集团有限公司共计持有2064个商标,除了众人所知的“五粮液”外,该公司还注册了“六粮液”“七粮液”“八粮液”等;还有以各省简称为前缀的“五粮液”变种,比如“甘粮液”、“京粮液”、“贵粮液”、“陕粮液”等。最近刚刚杀入外卖市场的星巴克在注册商标上也是不遗余力,除了“辛巴克”“新巴克”“兴巴克”“星巴特”等读音近似商标外,星巴克还注册了“三巴克”“生巴克”“巴克”“星巴”“星克”等在文字上相近的商标。

维权成本高防御性注册完全是被逼

就拿网红“鲍师傅”糕点为例吧,“鲍师傅”创始人鲍才胜曾经向媒体表示,2016年他向北京城6区的工商部门提供了30多份侵权报告,今年第一季度就已经提交了10多份。但由于“鲍师傅”并不属于知名商标,工商执法部门的惩戒力度有限,有的地区工商部门介入后,对方会摘掉牌子,但过不了多久又挂出来了。“走法律程序维权成本又太高。其实,不仅非驰名商标的持有人维权很头痛,就连驰名商标的持有人维权也困难重重。就比如,为了保护自有商标,家喻户晓的“大白兔”奶糖厂家,注册了各种颜色的彩兔:“大灰兔”、“大黑兔”、“大绿兔”、“大花兔”等多个近似商标;小米公司则注册了五颜六色地里种不出来的米:“蓝米”“橙米”“绿米”“金米”“银米”“桔米”等以避免他们的“红米”手机陷入色彩大战。

“山寨”自己是“防御性商标”策略

据了解,商标法的一般原则是“注册在先”,谁先注册商标,法律保护谁。同时也有例外,尤其是《商标法》第31条“申请商标注册不得损害他人现有的在先权利”。但总体来看从维权角度来说,一旦商标被其他企业“注册在先”,再要维权,举证责任、诉讼维权等成本相对更大。因此,很多大型企业采取了注册“防御性商标”的策略,即在主运营的商标之外,同时注册若干相似商标。“知名品牌这么做是为了保护知识产权,主要是避免未来的口水甚至法律战。”上述人士分析强调,商标是企业的生命,代表了产品与服务的质量和信誉,对增长品牌认知度有很大作用。也正是基于商标这种重要的品牌意义,也就不难理解大企业对于商标的防御性“抢注”了。

“防御性商标”注册是大企业常见做法

第一种是对于核心品牌,除了主流业务的产品类别之外,在其他类别上也进行注册,也就是说尽管目前还没有其他领域的业务开展,但不排除未来有可能进军相关领域。

比较来看,后者的注册方式也就是近似性商标注册的防御性更强,可以防止其他人注册有近似性的商标,导致与企业原有商标混淆或不易辨别。赵占领指出,所谓防御性注册有利也有弊,其中较为直接的不利因素首先是注册得过多会提高商标注册成本。另外,一些申请注册的商标如果长期不使用,也有可能被撤销。“因为商标资源是有限的,注册不用其实是浪费。”赵占领指出,根据相关规定,连续三年不使用的闲置商标,在有其他人提出申请的情况下,则该注册有可能被撤销。他同时指出,防御性商标注册是大企业中的常见做法,总结来看,这是因为大企业对品牌保护的要求更高,资金也更雄厚,可以在商标保护方面投入更多成本。与此同时,对于常规的商标保护方式来看,赵占领建议,还应注意进行日常品牌监测,包括竞争对手与品牌相关的市场监测,以及竞品商标动态的跟踪,一旦发现被仿冒的可能风险,应通过法律手段进行阻止和维权。


相关文章
{{ v.title }}
{{ v.description||(cleanHtml(v.content)).substr(0,100)+'···' }}
你可能感兴趣
推荐阅读 更多>
推荐商标

{{ v.name }}

{{ v.cls }}类

立即购买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