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v.name }}
{{ v.cls }}类
{{ v.price }} ¥{{ v.price }}
如何实现企业专利战略,第一个问题是找对人。
面对这种情况,有心于建立完善的企业专利战略的企业务必记住:引进真正专业的专利战略人才是第一位的,如果企业条件限制无法引进,则信任专业的专利代理人处理自己的专利事务。人才是企业专利战略最重要的第一步。
别妄想靠着自己内部的技术人员或者技术经理的一知半解就能够打造专利战略,企业内部一般缺乏足够的实践机会,所以不可能自行培养出来合格的专利人才。
引进专业的专利代理人到企业内部,基本上不太可能,真正专业的专利人士,都已经在本行业做的很好了,收入不菲,不给高薪不可能进入企业内部做in-house。给自己开价在月薪2万以下的专利代理人,我觉得都没能力给企业做真正管用的专利战略。
企业引进专利代理人才基本不可能实现,别看富士康、华为、中兴有多少企业内部专利代理人,你先把自己的企业做成富士康那么大,再去考虑引进富士康那么多的专利代理人。
如果你的企业的规模有富士康的600分之一,就可以引进1个专业的专利代理人了。富士康营业额100亿美元,所以营收没上1亿人民币的企业,基本不可能引进专业的专利代理人。不是你拿不出来这么多工资,而是专业的专利代理人不会选择一个微小企业。
什么样的专利代理人,才是一个合格的专利战略人才?
第一硬性条件是专利工作经验
专利申请、答复审查意见、专利复审和专利无效,必须都做过。很多入行在一两年的新人,局限在专利申请,连答复审查意见的机会都没有。
因为很多代理机构,答审由专人负责,所以工作了很多年的专利代理人也没做过答审。复审和无效,这会筛选掉一大批人,全国1万个专利代理人的话,恐怕做过专利复审和无效的人,应该不超过一半。
加上没有专利代理人资质,但有专利代理实际工作经验的人(比如有些律师,或者已经作为专利代理实际工作很多年,但就是考不过专利代理人资格考试的人),可能也不会超过1万个。
这个条件之所以很重要,是因为专利战略是一个整体,只懂得专利文件的撰写是根本不够的,没有经过无效程序的专利代理人,不可能对专利的有效性作出合理的把握,因此会影响专利的布局的稳定性。
但由于这个条件会筛选掉太多的人,我认为这个条件的淡化版可以认定为:至少具有专利申请和答复审查意见的工作经验,而复审和无效程序没做过也行。
这一硬性条件告诉企业两个要点。
第一, 专利战略靠的是人,而不是靠的某个代理公司。你选择引进或者委托专利代理人处理专利事务时,考虑的是实际为你做事的人,而不是某个专利代理公司是否强大,也不是专利代理公司的老板是否与你和善。
有很多著名的专利代理公司,看起来很强大,但其老板是没有专利代理人资格的,或者即便有专利代理人资格也不实际从事专利代理工作,主要工作早就变成了到处交朋友拉关系了。纵观全中国的专利代理机构,还没有一个企业能够做出标准化的流程,保证每个专利代理人的服务水平相差不大。
其实专利代理这个服务业,制度流程只能保证某代理公司的服务水平不低于某个水准,但是不可能保证每个代理人都具有某个很高的水平。
第二,考察一个人的水平,其实就是看其以往的工作经验。一个人具有什么样的水平,完全不需要他讲,只要看看他的简历就知道了。比如,你看到一个专利代理人的简历是5年企业研发经验,考过了专利代理人资格,但入行专利代理却仅仅是1年之前,这种人不可能有什么专利战略的能力,甚至连专利战略的概念恐怕都还没有形成。
或者,一个人一直在做律师,从来没有做过专利代理工作,但打过很多专利诉讼官司,甚至是专利官司打得非常出名,那也没用,如果连专利代理的基本工作都没有做过的人,无论在其他领域怎样知名,都不可能真正懂得什么专利战略。
所以,某个公司要引进或者委托专业的专利代理人,必须考虑的是真正为你做事的专利代理人的工作经验,而且他的工作经验是必须包括了申请和答审,最好也做过复审和无效。
第二个硬性条件是要做过侵权诉讼
只做过专利代理业务,却没有做过专利诉讼的话,专利战略工作肯定是做不好的。
专利战略的目标,是依赖专利的手段,迫使别人把钱放到我的口袋。仅有专利却没有诉讼,中国企业一般不会乖乖地把钱掏出来,这与欧美发达国家的企业不太相同,中国企业一般对于专利毫无敬畏之心,不见棺材不掉泪。
欧美企业虽然也是不见棺材不掉泪,但至少有些敬畏之心。因此,专利诉讼工作是打造专利战略的过程中必然要做的,打官司可以聘请专门的律师来做,但如果在专利布局时没有充分预料到诉讼中可能发生的因素,会使自己的专利申请变得得不偿失。
从这一点来说,引进或者委托的专利战略人才,必须同时具有专利诉讼经验。假如专利代理人没有诉讼经验,写专利的时候就不知道要把方法专利故意写成新产品的制造方法,以便于在方法专利的侵权诉讼中举证责任倒置。
假如专利代理人没有诉讼经验,写专利的时候就不知道为什么有的产品用实用新型好,有的产品用发明专利好,实用新型稳定性更高(创造性要求低,在无效宣告中对专利稳定性是有作用的),取证相对容易,发明专利无效宣告基本不会被中止诉讼,有利于节省诉讼时间。这些诉讼技巧,没有诉讼经验是不会应用在专利布局里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