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v.name }}
{{ v.cls }}类
{{ v.price }} ¥{{ v.price }}
日前发布的《2017全球创新报告:进无止境》研究报告,调研了全球12个主要行业的创新活动和创新发展,对全球数据包括专利申请及学术论文进行了细致分析。报告显示,创新活动呈现出全球性放缓趋势,但信息技术等高科技行业创新持续增速。
据日前发布的《2017全球创新报告:进无止境》显示,2016年度,科学研究与专利活动在12个主要行业的增长速度均逊色于2015年度。但发明专利数量仍呈现上升态势,公开专利超过260万件。
由此可见,全球企业、高等院校、政府以及研究机构正在坚持不懈地为解决人类所面临的重大问题而提供新的解决方案。
此次报告由作为全球创新活动的风向标,对全球数据包括专利申请及学术论文进行了细致分析。
本年度的研究发现:专利申请数量同比增长8%,低于去年的14%;同时各行业仍在持续创新,居于首位的食品、饮料和烟草行业,增速为39%。
《2017全球创新报告》着眼于以下12个主要行业:航空航天与国防、汽车、生物技术、化妆品与健康、食品、饮料和烟草、家电、信息技术、医疗器械、石油和天然气、制药、半导体和通讯。
此外,该报告还对全球学术论文进行了跟踪,从而探究科技与学术研究现状,了解未来的创新想法和创新保护趋势。2016年度的学术论文产出增长率同样不及2015年度,进一步印证了创新的增长速度可能会进一步放缓。
科睿唯安首席执行官jaynadler表示:“创新的脚步并未停歇,创新仍处于上升趋势。我们始终坚持通过具体指标来衡量创新状况,希望对未来有一个清晰的展望。”
美国信息技术与创新基金会(informationtechnologyandinnovationfoundation,简称itif)指出,创新推动经济增长。研发活动让科学家和研究人员能够获得新知识、开发新技术和新技能,让人们在不增加甚至减少资源消耗的情况下生产更多的产品、提高生产力、促进经济增长。研究表明:研发投资每增加1%,经济便会增长0.61%。
01创新活动呈现出全球性放缓趋势,高科技行业引领创新之路
下面是今年创新报告中的一些主要发现:
创新活动呈现出全球性放缓趋势,发明专利数量同比增长8%,低于去年的14%,也不及2011到2015年间12%的年平均增幅。导致增速减缓的原因或许与目前占到世界发明专利总量60%的中国市场进入平台期有关。
2015到2016年间,中国发明专利增长率仅为9%,远远低于2014到2015年间的25%。这可能是因为中国经济增长速度放缓而导致研发投资增幅相应放缓(据估计,中国的国内研发总支出(gerd)在2016年约增长了8.5%,低于2015年的8.9%)。
消费品(食品、烟草、酿造和化妆品)、生命科学(生物技术和制药)、以及某些高科技(航空航天、半导体和信息技术)行业引领创新之路。这些领域在2016年的创新增速均高于8%的总体平均水平,尤其是食品、饮料和烟草风头最劲,以39%的增幅稳居榜首。其他五个领域——化妆品、生物技术、制药、信息技术和航空航天,也都实现了两位数增长,增幅分别是23%、22%、20%、15%和13%。
《2017全球创新报告》中的数据来自于德温特世界专利索引(derwentworldpatentsindextm,简称dwpi)和webofsciencetm。
02聚焦中国创新:中国新发明专利的数量占全球总量的68.1%
尽管中国的专利活动增长速度近期有所放缓,但在过去的十年间,中国发明专利数量的年均增长率仍保持22.6%的高水平(基于dwpi的基本专利统计)。
2016年,中国新发明专利的数量已从2007年的25.2万件增长至182件万。相比之下,2007到2016年间,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专利增长率趋于平稳,年均增幅仅为0.3%。此外,2016年度,中国新发明专利的数量仍占全球总量的68.1%(基于dwpi的基本专利统计),比2007年的23.3%增长了三倍。
科睿唯安大中华区总经理郭利女士表示:“我们基于近期开展的市场调查结果和客户反馈,看到中国企业越来越多的重视知识产权战略、知识产权管理与评估工作,并将重点从专利数量转变为专利质量。科睿唯安每年在全球范围内为顶尖的创新服务机构提供数以千计的专业服务项目,帮助客户寻找技术方案和研发路径,扫清知识产权风险,解决知识产权纠纷,以及支持知识产权资本化。希望中国企业在群雄逐鹿的商业时代占据领先地位,引领世界创新的新潮流。”
科睿唯安全球知识产权服务部副总裁stuartrecher表示:“中国的市场发展前景很大,为了更好地满足中国用户需求并服务于中国市场,我们今年还在中国建立了本土化的专利检索与分析团队。
我们深知发展全球业务必须立足于本地,该本地团队将与欧美团队、日本团队和印度团队一起,共同推进中国以及亚太国家/地区乃至全球客户的发展。科睿唯安始终以满足客户需求为己任,不断加大投入,持续构建满足全球客户需求的能力。”
03淘汰司机:汽车行业面临的最重大、最具革命性的创新
“无人驾驶和互联汽车已是大势所趋。但要想得到普及,首先必须解决人身安全、信息安全和数据隐私方面的众多问题。
我们的当务之急是要研究出能够保证这些未来车辆(包括“飞行汽车”)安全躲避行人的方法,这种情况若处理不当,很有可能酿成大祸。由于未来车辆将彼此互联并与云架构相连,因此数据安全和隐私极为重要。我们非常重视软硬件的设计,唯恐遭遇网络攻击。如此一来,即使防线被突破,我们至少可以检测到攻击并对其隔离,同时让乘客自行决定他们希望共享哪些出行和行为信息。”
albertosangiovannivincentelli
电气工程与计算机科学系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
“汽车行业面临的最重大、最具革命性的创新也许就是淘汰司机了。”
“thefutureofautonomouscars”(无人驾驶汽车的未来)
2016m2m系列调研
berginsight
无人驾驶汽车的竞争愈演愈烈,每个机构都想在这个数十亿美元的技术领域占得一席地位。大多数主流汽车制造商都在开发能够自动驾驶的智能车辆,所有人都想借这股东风将无人驾驶汽车尽快推向市场。
汽车制造商都知道,实现车辆的自动驾驶需要借助多项技术,无论是lidar(激光探测与测距)防碰撞技术、360°无死角全景摄像头、导航系统还是微小但却至关重要的感应系统;而这些技术很可能都已受到专利保护。
因此,知识产权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谁能在这个市场上占得先机。
掌握自动驾驶核心技术的专利持有人可通过专利实施许可获利,或者有很大机会被其他亟需此类技术的大厂商收购。
谷歌从2009年开始研发无人驾驶汽车,迄今为止已累积了数百件无人驾驶核心技术专利,如车载lidar装置(us8836922b1)、身旁危险驾驶行为检测(us20140236414a1)及自动驾驶模式切换(us20170043788a1)等,在这场竞争中已将对手甩在身后。谷歌非常重视对公司专利组合及无人驾驶汽车投资的保护。
谷歌母公司alphabetinc.旗下负责研发无人驾驶汽车的子公司waymo目前正在起诉优步旗下研发无人驾驶卡车的初创公司otto,指控其涉嫌盗用waymo的激光lidar设计(美国加利福尼亚北区联邦地区法院,案号:3:17cv00939)。
由于谷歌在无人驾驶汽车的研发工作上已投入巨资,因此,他们必须通过捍卫其知识产权来确保公司在初期的大量投资最终能够取得回报。
许可、合作或收购也将决定谁能留下而不被淘汰。
为了获得可在自动驾驶汽车中使用的视觉处理芯片和摄像头,英特尔不惜斥资153亿美元收购了以色列公司mobileye,将该公司拥有的100多件专利收归旗下。
此类人工智能芯片自带神经网络的运算能力,可通过分析大量数据(如精细图像识别)来获知多项互不相干的任务。
英特尔如此大手笔的收购不仅表明自动驾驶汽车领域的巨大增长潜力,同时还显示出市场对该领域核心技术的迫切需求。
由于全自动驾驶汽车牵扯到的技术太多,因此,各家厂商不得不借助合作才能获得这些技术和知识产权,博采众家之长。例如:mobileye、英特尔和宝马已联手将一批测试车辆送到路上进行路测。
优步/otto与沃尔沃汽车集团结盟,正在其xc90suv车型上进行无人驾驶测试。
尽管不会与盟友分享其专属的自动驾驶技术,但谷歌母公司alphabetinc.仍与菲亚特/克莱斯勒公司达成合作,将克莱斯勒的一批无人驾驶pacifica厢式休旅车送上道路。
雷诺与日产结盟,并与transdev签署了研发合同,联合开发利用自动驾驶车辆提供公共交通和私人出行服务,并已使用雷诺电动掀背车zoe进行了初期测试。
无人驾驶汽车已经开始在一些国家接受上路测试,尤其是美国。
考虑到道路基础设施、交通状况和驾驶行为的差异,在多个国家或地区开展测试乃是必要之举。例如,日产聆风在伦敦excel会展中心附近的繁忙道路上自顾不暇,沃尔沃xc90在多车道高速路上呼啸而过,这两种不同路况对无人驾驶技术的考验是不可同日而语的。测试也不会总是一帆风顺。
优步-沃尔沃无人驾驶汽车便在亚利桑那州坦佩市的道路上,与一辆手动驾驶汽车碰撞之后侧翻在地。只有经过测试,我们才了解到实现车辆的真正自动驾驶有多么困难。无人驾驶汽车借助自适应巡航控制、车道偏离检测和自动转向等技术沿高速公路自动行驶并不困难,但让它们处理更复杂的突发状况则完全是另外一回事。
在一个没有明确路权或规则可循的十字交叉路口,人类驾驶员可以通过观察其他驾驶员的面部表情或手势轻松判断出谁先通行,但无人驾驶汽车则可能陷入瘫痪。优步-沃尔沃无人驾驶汽车的撞车事件虽然最终被定性为对方全责,但无人驾驶车辆也必须学会预先判断对方驾驶员是否有可能在变灯时闯红灯或做出不当的驾驶行为;它们必须学会酌情避让违规车辆,而无论自己是否享有优先路权。如何让无人驾驶汽车做到既能安全行驶、同时又足够强势,以至于不会沦为只会一味避让的“弱者”,这绝对是一门平衡艺术。
如果道路上行驶的都是可以相互“交谈”的无人驾驶车辆,那么,安全有序行驶将是非常简单的工作。但现在的情况是,无人驾驶汽车和人类手动驾驶汽车都在道路上疾驰,从而导致自动驾驶汽车的上路变得难上加难。
除技术因素外,自动/无人驾驶汽车上路行驶还有许多法律、保险和道德上的问题需要梳理:
是否需要考取驾照?
是否需要上车险?
发生交通事故时,责任由谁来承担?
无人驾驶汽车要想被人们接受,首先必须解决这些关键问题,尽管有些问题很可能要等事到临头才能上法院得到解决。
有一件事是可以肯定的:随着汽车越来越智能、互联程度越来越高,它们很有可能改变人们的生活。想像一下,采用人工智能、通过“物联网”互联的无人驾驶汽车能够依照指示接送您、感受您的情绪或身体状况并做出相应的反应,甚至能与远程“网络医生”共享您的生理数据。
有了这些互联的自动驾驶汽车,您就可以在路途中工作或休息。抵达目的地后,它们可以自己去停车,或者将您放下后再开走,投入共享汽车的行列为您赚取一些额外收入,并在接到您的命令后返回原处。无人驾驶汽车将为人类带来无尽可能。
汽车领域的全球创新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