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v.name }}
{{ v.cls }}类
{{ v.price }} ¥{{ v.price }}
三个中文名字
倍受关注的中文域名注册闹了一个小小的笑话。
10月30日,有消息说“原定于美国时间10月29日24时开放的中文域名注册数据库,可能要被推迟。”据说“推迟是中国域名代理商向美国nsi公司打听来的”。nsi公司是全球最大的域名注册机构,近期推出基于.com、.net、.org的中文域名注册服务,例如《三联生活周刊》杂志想注册一个中文域名,就可以申请“三联生活周刊.com”。
实际上,目前所说的中文域名存在三个不同的体系:
一是cdnc推出的“中文.cn”,二是nsi的“中文.com”和i-dns公司推出的“中文.公司”,目前这三个体系都在国际域名和ip地址的管理机构icann的密切关注之下。前二者的技术结构相同,但是域名注册和管理费用的受益者却不一样。而像“中文.公司”这样的域名可能在中文区域中比较可行,最终在互联网获得国际通行的可能性就难得多,可以想见在日本或者法国的“日文.公司(日文)”如何在中国可行呢?因为.cn、.com的最终“域”是得到icaan的认可,而“.公司”是没有的。
一桩事件
中文域名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之后,突然“推迟”似乎表明“要出事”。因为10月22日,中文域名协调联合会(cdnc——由中国的cnnic、中国台湾的twnic、中国香港的hknic、中国澳门的monic发起组成)发表声明称国内个别网络服务商代理美国nsi公司向我国用户宣传并开展“.com”下的中文域名注册服务一事存在误导之谦,指出“目前所有此类服务均处于试验阶段。nsi所采用的技术只是目前众多中文域名技术解决方案中的一种,并不是最终标准。”
同时cdnc声明中最让人动心的是“如果将来中文域名的注册也被一家或几家国外公司所控制,中国用户使用我们自己语言的域名也要向国外的公司缴纳大量外汇,而且中文域名的解析将浪费大量国际信道资源。更有甚者,它还将对国家安全造成一种潜在的威胁,一旦国际上发生战事,我们的国际信道被迫关闭,或美国的注册商终止服务,那么我们将因域名无法解析而导致网路通信瘫痪,使国家处于危险境地。”
信息产业部在11月8日印发《关于互联网中文域名管理的通告》,通告的第三条中提到,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从事中文域名注册服务或注册代理活动,应获得信息产业部批准,信息产业部电信管理局具体负责办理审批事宜。未经批准,任何组织或个人不得从事中文域名注册管理、注册服务和注册代理活动。
几种利益
前面所说的笑话是因为目前中文域名都在“预注册”阶段,还没有形成技术标准,原来所说的时间应该是一个代理商的商业促销时间。
而在互联网上使用“中文.cn”和“中文.com”同样都要经过互联网上最初的“根服务器”来解析,“不幸”的是这个“根服务器”在美国。也就是说真有战事发生,“中文.cn”同样有危险。在“中文.公司”很难真正在互联网上通行的情况下,实际上网络上已经难以用国界来限定,无论是域名还是其他什么的。在目前的互联网格局中真正有竞争的是域名注册和服务上的商业机会,以及商业利润。“预注册”什么时候变成有效的“注册”,获得icann的认可并世界通行?这取决于各个服务商和域名体系的技术水平、服务水平和网络接受程度。实际上这次cdnc与nsi的竞争是cdnc占有地主优势,希望利用本地资源占有市场,但它又在icann的整个体系中运营。另一方面,互联网上自由的市场竞争给nsi更多机会。要享受互联网的好处就要承受在互联网上占有先天优势的美国公司的市场挤压,就像nsi。
在保留民族性,扩大民族利益和进入互联网的全球一体化进程两个有矛盾潮流时,中国人在权衡中选择,但结果是一体化似乎难以避免。而cdnc(或者cnnic)呢?它说这两者都要,而且还要注重利润。